红色家风故事|一片冰心在报国——“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以身许国的家风传承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 市商务局发布时间:2024-02-26 14:38
字号:下载我要纠错打印收藏

王淦昌是核物理学家,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生前曾任中国原子能研究院院长。“王淦昌”这个名字,在全球物理学界曾广受关注,又一度神秘消失。


“叫一次王淦昌同志吧”

1929年,王淦昌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王淦昌赴德国留学。1934年,王淦昌准备回国时,有人劝他:“中国很落后,没有你需要的科学研究条件,你又何必回去呢?”他毫不犹豫地回答:“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我的祖国正在遭难,我要回去为她服务。”1949年1月,王淦昌回到了祖国。回来时,他用节省下来的生活费购买了国内奇缺的用于科研的电子元器件和一个直径30厘米的云室,供教学研究使用

1961年,刚刚从苏联回北京的王淦昌面对人生的重大抉择:中央希望他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参加不熟悉但是国家迫切需要的核武器研究。王淦昌没有迟疑:“我愿以身许国。”从此,他更名“王京”,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投身于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极其艰苦的戈壁荒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王淦昌的带领下,工作进展得很快。1964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从原子弹发展到氢弹,仅仅用了2年零8个月。大家都激动得泪流满面,称呼他为“核弹先驱”,他却说:“这是成千上万科技人员、工人、干部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其中的一员。”

1978年,王淦昌调回北京。17年后,他终于恢复了自己的名字。一个除夕夜,他和邓稼先相互敬酒,邓稼先说:“叫了王京同志十几年,叫一次王淦昌同志吧!”他一听,鼻子就酸了,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

“父亲把国家看得特别重”

王淦昌与妻子吴月琴育有五个子女。从记事起,孩子们就习惯了与父亲聚少离多的生活。女儿王韫明说:“在国与家之间,父亲把国家看得特别重。”20世纪60年代初王淦昌从苏联回国的那一天,小女儿王遵明至今也忘不了:“那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正在上大学的我由于营养不良得了浮肿病,本想着父亲回国能够改善生活,可父亲回到家时却身无分文,我的心顿时凉了半截。”原来,王淦昌在奉命回国前,将自己积攒下来的工资全部交给了当时的驻苏大使,希望能为国家出一点绵薄之力。


然而,当需要把钱“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去”时,王淦昌则十分慷慨。作为享誉世界的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一辈子所得的奖金没有留作己用,也没有用在儿女身上。王淦昌首次获得奖金数目较大的奖项是1947年的“范旭东奖金”,他把1000美元奖金悉数分给了老师、同事和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他生前最后获得的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按照他的遗嘱,五个子女从奖金中拿出50万元设立“王淦昌物理奖”,以奖励在物理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研究人员,拿出10万元捐赠给故乡中学,以激励故乡学子奋发努力。


身教胜于言传

王淦昌的精神深深影响了五个子女。女儿王韫明说:“他常用对自己的要求来要求我们,现在想来,“严”何尝不是爱!父亲的严让我们很小就懂得了努力,很早就能自立,这为我们以后的学业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我们姐弟五人尽管各自专业不同,但是大家都很尽力。”


王淦昌的大儿子王懋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代地质工作者。他与同事一起发现了大庆油田,1982年获“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4年荣获国家突出贡献奖。和父亲一样,他也一次又一次谢绝了到国外工作的邀请。


王淦昌的孙子王世华从英国伦敦大学读完博士后,就毫不犹豫地归国,参与到我国4G、5G移动通信事业中。王世华时刻铭记着爷爷的叮嘱:“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好报效祖国。”

标签: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