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六安市商务局关于印发六安市商务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市商务局发布时间:2021-11-11 16:57
字号:

六商务202117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中央、省驻六安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六安市商务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六安市商务局

                             20211110日 

 

 


 

 六安市商务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四”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六安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和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重要时期。必须围绕稳外资、稳外贸和扩大消费的重点任务,抢抓合六经济走廊建设、安徽自贸区获批以及《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深入实施的先机,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开创商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根据《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结合我市商务工作实际,特制订《六安市商务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划期为2021年至202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十三五”期间,六安着力优化商务发展环境,扎实推进商务领域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促改革、谋发展,商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消费规模稳步增长、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开放型经济取得显著成效。

第一节  发展成就

商贸流通提质增效。十三五以来,六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商贸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商贸业态日趋成熟。2015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9.3亿元,202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35亿元,年均增长10%。商贸企业主体培育快速发展,2015年末,我市限额以上商业单位数309家,截止2020年底,在库企业数达到865家。

外贸进出口实绩显著。全市进出口总额从20156.2亿美元发展到2020年的10.42亿美元,突破10亿美元,年均增幅11.6%2015年,全市有外贸实绩企业233家,到2020年发展到307家。2015年进出口业绩超千万美元的企业14家,2020年发展至30家。

利用外资不断增长。全市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2015年的3.4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6.1亿美元,年均增速达12%十三五以来,我市引进了光大生物能源、海创垃圾发电、华润电力、信义新能源、新奥燃气、皖能天燃气、天和医疗管理等一批战新和现代服务业外资项目,有力促进了我市绿色发展,弥补了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的短板。中新(舒城)国际合作食品产业园成为全省首批授牌的国际合作产业园之一,霍山幼狮(台商)高端装备智造产业园建设有序推进,外资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对外经济合作实现新发展。十三五以来,全市新增对外投资企业8家,应流集团、长江精工、管仲木业等一批企业大胆走出去,建立海外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十三五期间,累计实现对外投资额3868万美元,比十二五期间增长3.5%

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十三五期间,霍山、金寨、舒城、霍邱、裕安四县一区入选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市先后创建国家级电商示范企业1家,省级电商示范企业6、示范园区4家,省级农村电商示范镇14个、示范村52个。2020年全市实现网上零售额75.6亿元,同比增长22.5%;农村产品网销额110亿元,同比增长18%十三五末全市电商主体超3000家,初步形成了以粮油食品、茶叶石斛、山货为主的农产品网销和以婚纱服饰、童车童床为主的工业品网销体系,涌现了徽六瓜片、过湾农业等年网销过亿元的农产品电商企业,形成了裕安丁集婚纱、舒城童车童床、金安秀禾等网销产业集群。

商务经济活力增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更有力,出台了市政府《关于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农村电商提质增效加快电商发展的工作方案》《关于加快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六安市中心城市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发展专项规划(2016-2020年)》《六安市电子商务三年发展规划(2018-2020年)》《六安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修编(2018-2030年)》等一系列商务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对外贸易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六安海关正式挂牌成立,为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新设非优惠原产地证签证点,并开展业务;舒城县杭埠、安徽一隆公用型保税仓库投入运营。经贸合作平台更加丰富多样,十三五期间,承办了两届六安国际羽绒博览会及65届国际羽绒羽毛局年会,打造了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会展品牌;成功组织举办了四届皖西商品交易博览会、多届美食节和年货采购节,繁荣了市场,促进了消费,丰富了居民生活。

“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十三五

计划目标

2020

十三五

计划平均增长%

十三五年均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820

935

11

10

网络零售额

(亿元)

74.4

75.6

/

22.5

农村产品网销额

(亿元)

110

110.02

/

17.99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8.42

10.42

7

11.6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

5.56

6.1

10

12.1

第二节  存在问题

    十三五以来,全市商务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着力攻关突破。

    发展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全市进出口和利用外资总额分别只占全省份额的1%3%左右。全市外贸依存度不到4%,低于全省10个百分点。对外投资起步晚,规模小,占全省份额不足1%

    经营主体有待进一步壮大。十三五期末,全市限上商贸企业中,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只有7家。外贸企业整体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差,没有一家企业达到年进出口超亿美元企业。

    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出口产品中高附加值产品较少,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利用外资方式不优,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比低。

    均衡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县区消费水平和限上企业与常住人口规模不匹配,个别超百万人口县,限上社零仅占全市5%左右。从外资、外贸看,各县区发展也存在不平衡的问题,最多的与最少的相差数倍。

                 第三节  面临形势

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迎来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创新不断涌现,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商务各领域各环节应用持续深化拓展,商务经济数字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全球化面临的深层矛盾进一步凸显,国际贸易摩擦持续升级,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供给侧和需求端双向冲击。全球经济恢复缓慢,市场需求疲软,国际贸易投资规则面临重塑,特别是欧美设置重重投资贸易壁垒,商务发展的不确性、不稳定性因素增加。

从国内看,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消费品质化、特色化、精细化特征日趋明显,消费动能加快转变,消费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国家提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培育和壮大内需市场,各地重视并抢抓扩大内需和高质量发展机遇,内需市场的活力和后劲将持续释放。国家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标准高水平建设自贸试验区,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新平台,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多层次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

从市内看,“十四五”时期是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推进合肥都市圈、合六经济走廊建设和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一系列创新政策和先行示范红利将持续释放。六安商务经济发展需要紧紧抓住历史机遇,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融入新一轮扩大开放,主动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贸合作,不断拓展商务发展空间、深化区域贸易关系、集聚高端要素、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商务发展。

第二章 发展思路和总体要求

 商务工作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十四五”期间,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商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抢抓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淮河经济带、合肥都市圈、合六经济走廊、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等重大发展机遇,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分工,不断融入合肥都市圈,主动衔接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努力在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中取得新成效,在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迈出新步伐,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成效,为新时代美好六安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始终把创新摆在商务发展的核心位置,强化商务领域科技、制度、模式和业态创新,加快传统商业转型升级、创新商务数字化应用、提升出口产品科技含量、建立对外开放创新平台,积极推动六安商务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坚持质量为本。持续推动消费升级,不继优化外贸结构,积极引进高质量项目,扩大外商投资规模和水平,加快培育商务经济新主体、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以质量、技术、品牌、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新优势,全面提升商务发展质量。

——坚持融合发展。强化商务经济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最新科技成果,以商品服务相融合、内贸外贸相融合、线上线下相融合、商旅文体相融合为重点,拓展发展平台、增强服务功能,在中高端消费、对外贸易、生活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形成商务经济市场深度融合的新局面。

——坚持扩大开放。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举,主动谋划融入国家以及省市发展战略,加快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布局延伸,持续扩大区域及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形成立足皖西、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

——坚持绿色赶超。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提质增效,厚培发展动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聚焦消费、贸易、投资、招商等重点领域,充分利用六安资源、交通、区位优势,持续激发商务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活力,预计到2025年,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一是商业消费保持较快增长。计划至2025年,六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75亿元,年均增长8%。限上商贸企业达到1500家,成为拉动社零增长的主要动力,商业对外影响力和辐射力进一步增强。电商产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产业规模翻一番,全市电商主体超5000家,农村产品网销额超180亿元,网零额超120亿元,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成为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是对外贸易保持平稳增长。全市进出口增幅平均增长12%,到2025年全市进出口突破18.3亿美元。贸易结构和质量明显改善,一带一路沿线等新兴市场在外贸中的比重达到25%;推动服务贸易发展,培育出一批服务贸易企业。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跨境电商交易额4亿元。全市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三是利用外资力争稳中有升。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幅不低于7%,到2025年达到8.56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来我市投资进一步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环保产业利用外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明显增强

四是对外投资合作持续发展十四五期间,全市实际对外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五年累计对外投资突破4000万美元,力争培育境外投资企业10家以上。实现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和外派劳务合作新突破。  

“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

指标

2020

2025

年均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935

1375

8

网络零售额(亿元)

75.6

120

10

农村产品网销额

(亿元)

110.02

180

11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10.42

18.3

12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

6.1

8.56

7

第三章   高标准建设市场体系

立足服务于全市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战略,以商贸综合体、专业批发市场、特色商业街为重点,以社区和农村商业网络为延伸,着力推动跨界融合、线上线下融合,加快促进数字化新场景在商务领域的深度应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逐步形成辐射城乡、协同共享、高效畅通、线上线下一体的现代化流通网络体系。

第一节  升级消费平台

紧紧围绕改善民生拓展需求,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稳步提高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便捷舒心的服务和产品。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根据《六安市城区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实施方案》要求,加大对城乡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进度,开辟冰鲜、冷冻畜禽及果蔬产品专卖区,推动金安区、裕安区、叶集区、开发区加快完成年度农贸市场改造任务。推广物流行业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和城市共同配送的建设发展。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推动农村消费提质扩容,以渠道下沉和农产品上行为主线,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市场倾斜。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推动县域商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民增收与消费提质良性循环。

打造社区便民消费圈。继续开展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引导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品牌企业进社区,推动发展连锁化、品牌化便利店、超市,新建和改造一批社区生活服务中心,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消费圈。引导支持绿篮子、西商、幸运星、远盛等本地龙头商贸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和覆盖面。

努力提升传统消费支持特色商业街区提档升级,提升改造夜间消费载体,发展 智慧街区”“智慧商圈,打造特色商业街区和夜间消费街区。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促进家电家居家装等消费,推动餐饮、家政等生活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发展。结合市智慧餐厨工程实施方案,加快中央厨房体系建设,打造现代智慧餐厨新模式,推进多场景应用。支持住餐行业转型升级,鼓励住宿餐饮模式创新,大力发展特色、大众住宿餐饮,支持有条件的县区建设度假村、高星级酒店,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推动住餐业与文旅业融合发展,支持各类农家乐发展。

第二节  培育消费新热点

加强会展六安建设。继续筹办国际羽绒博览会(六安)、皖西商品交易博览会暨年货节、叶集智能家居暨供应链产业博览会、人造板绿色发展商峰论坛等活动。组织本地农产品生产企业、商贸流通企业、汽车销售企业和餐饮企业参加年货节、汽车展、逍夏季、美食大赛、商品展销等系列促消费活动,培养新的消费增长点。                  

推动品牌服务升级。支持商贸企业申报中华老字号、安徽老字号、安徽特色商业街区、钻级酒家、绿色饭店、绿色商场等商贸品牌,促进商业发展。推动霍邱桃园龙虾美食街、裕安1911广场、叶集京辉老街等特色商业街区创建工作,进一步提升商贸品牌的服务质量,扩大品牌影响力。鼓励主要商业街区和旅游风景区结合,推进商旅文联动,拓宽假日消费空间。

打造夜间消费。提升改造夜间消费载体,建设品质夜市和夜间消费集聚区,到2025年,至少打造2个以上高品质夜间消费街区和品质夜市,以及若干社区型居民夜间消费节点,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夜市品牌。

加快培育新型消费。支持传统商贸企业发展线上业务,充分利用5G技术,不断拓展视频、直播等应用场景,培育以多业态聚合、多场景覆盖为特征的新型消费。发展商品消费新模式,鼓励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时尚消费等发展。推动生活服务智能化,引导企业丰富线上服务。

扩内需促消费重点举措

01.加强市场体系建设

   推动金安区、裕安区、叶集区、开发区加快完成年度农贸市场改造任务。

02打造社区便民消费圈

引导支持绿篮子、西商、幸运星、远盛、好客来等本地龙头商超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和覆盖面,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消费圈。

03努力提升传统消费

支持住餐行业转型升级,提振餐饮消费。结合市“智慧餐厨工程”方案,加快中央厨房体系建设,打造现代智慧餐厨新模式,推进多场景应用。

04加强会展六安建设

   继续筹办国际羽绒博览会(六安)、皖西商品交易博览会暨年货节、叶集智能家居暨供应链产业博览会、人造板绿色发展商峰论坛等活动。

05推动品牌服务升级

   推动霍邱桃园龙虾美食街、裕安1911广场、叶集京辉老街等特色商业街区创建工作,进一步提升商贸品牌的服务质量,扩大品牌影响力。

06打造夜间消费

2025年,至少打造2个以上高品质夜间消费街区和品质夜市,以及若干社区型居民夜间消费节点,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夜市品牌。

第三节  优化市场经营环境

推进商务诚信体系建设,防范垄断和安全风险,落实保护公平竞争的相关法律,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商务领域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序开展老字号、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电子商务等业务领域信用监管工作。

开展家政提质增效。落实国家、省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要求,充分利用省大数据平台,积极整合各部门数据资源,全量归集全市家政企业、从业人员信息,大力发展网上家政、社区家政、智慧家政,促进家政行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采取综合支持措施,提高家政从业人员素质,支持家政企业多举办职业培训,采取举办职业技能大赛、能工巧匠比赛等多种形式树立典型、示范引领。加大家政服务业信用信息归集力度,完善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诚信氛围。积极把六安的优秀家政企业、先进服务理念、品牌优势项目推向长三角。

抓好行业监管。优化特殊行业管理服务,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按时依规办结受理许可、备案及变更事项、企业咨询、信息公开、投诉核查等工作。继续抓好商业特许经营、拍卖、报废机动车拆解等行业监管、风险排查、规范服务等工作。抓好二手车交易市场和报废机动车拆解行业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支持报废机动车拆解企业改造提升,鼓励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市场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推动完善报废机动车回收利用体系,提高回收利用效率和服务水平。建立完善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多部门联动监管机制,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有效规范发卡销售行为,加强政策宣传,加大监督力度。

加强成品油市场整顿和规范。深化成品油流通放管服改革,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科学规划布局,加强加油站行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严格控制总量,合理优化布局,逐步建立起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有效保障市场供应,满足广大消费者需要、布局科学合理、安全可靠、竞争有序、功能完善的现代化石油销售服务网络体系。增强市场主体竞争力,配合市场监管部门清除无证无照经营的黑加油站点,持续推进成品油流通行业规范有序高质量发展。

第四节  推进电子商务发展

加强信息平台、交易平台的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流动中的作用。

培育电商龙头企业。通过内育外引,发展一批电商龙头企业。着力扶持一批重点电商企业做大做强,提高我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实力。引进一批有知名度的领军企业,增强我市电子商务发展竞争力。鼓励本地有实力的商贸物流企业,加强与阿里、京东、苏宁等知名企业在新零售、跨境电商、大数据、云计算、乡村振兴等方面合作,培育亿元以上电商企业5-10家。

发展电子商务园区。发挥省级电商示范基地引领作用,加快综合型电子商务园区建设,以电子商务为引领,全面推动软件、客服、大数据、物联网、快递等相关行业发展。鼓励各县(区)开发区、产业园依托现有的产业集群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支持有条件的乡镇(街道)、企业,利用闲置厂房、楼宇建设网商孵化园和创业园,全方位对接特色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吸引电商企业向产业园区集聚,培育年网销额超亿元的县域电商特色产业园(街)区2个。

做强电商产业集群。培育壮大一批特色突出、交易规模大、行业地位高的电商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婚纱服装、童车童床、茶油茶叶、杂粮山货、板材家具等产业集群。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申请专利著作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国家发明专利等,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积极培育国家、省名牌产品,加大名牌推介力度,鼓励集群内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展销会和促销会,着力提升企业及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

促进产业融合提升。培育引进mcn企业(直播、公共短视频等内容产生企业),推动本地电商企业与新媒体融合。支持美丽乡村(村落景区)新消费场景建设,鼓励乡村综合体、特色街、旅游集散中心等与知名电商平台合作,打造口碑街、农村生产生活综合运营等区域性文旅消费服务中心,延长本地产品消费周期。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重点举措

01培育电商龙头企业

鼓励本地有实力的商贸物流企业,加强与阿里、京东、苏宁等知名企业在新零售、跨境电商、大数据、云计算、精准扶贫等方面合作,培育亿元以上电商企业5-10家。

02发展电子商务园区

全方位对接特色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吸引电商企业向产业园区集聚,培育年网销额超亿元的县域电商特色产业园(街)区2个。

03做强电商产业集群

培育壮大一批特色突出、交易规模大、行业地位高的电商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婚纱服装、童车童床、茶油茶叶、杂粮山货、板材家具等产业集群。

第四章   着力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鼓励外贸企业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加快融入以国内市场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坚持扩大规模和优化结构并举,深入实施外贸主体、商品、市场和方式的多元化战略,进一步提高进出口协调发展的能力,着力培育壮大以特色资源、营销、品牌等为核心的外贸竞争优势。

第一节  加快进出口贸易高质量发展

着力提升企业外向经营能力,鼓励引导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国际市场布局,创新外贸发展模式,推动贸易方式多元化,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突出外贸品牌建设。支持企业开展产品国际标准认证,促进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标准水平。支持企业开展海外商标注册、参加境外品牌展会、扩大品牌宣传、收购境外品牌,不断扩大品牌产品出口规模,到2025年力争自主品牌商品出口达到2亿人民币。

壮大我市优势主导产业。积极承接国内外新兴产业转移布局,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促进贸易与产业互动,积极引进一批层次高、发展潜力大、带动力强、具有龙头效应的高质量外向型企业。围绕机械零部件、羽绒、防疫物资等主导外贸产品,扩大传统优势产品市场份额,大力支持企业开展认证和品牌建设,提升标准化水平。

促进对外贸易结构优化。推动货物贸易提质增效、加工贸易价值提升、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增加优质产品进口,推进内贸外贸、线上线下一体融合。提升我市出口产品综合竞争力,促进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电子信息等产品出口,加快形成我市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的新优势。努力扩大进口规模,发挥进口对国内大循环的作用,增加与我市主导产业相配套的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及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进口,增加与民众生活需要紧密相关的生活用品进口。

第二节  提升外贸主体国际竞争力

深化外贸领域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增强外贸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更好发挥外贸畅通要素流动的载体作用、创新发展的带动作用和畅通双循环的桥梁作用。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中提升发展位势。

促进外贸主体做大做强。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实

施中小微外向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支持中小微外贸企业成长为创新和技术升级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合力发展。利用好现有的经开区,支持高新企业发展,促进外贸企业升级改造。紧盯孵化企业,做好指导,力争十四五期间培育出我市进出口额超亿美元企业,十四五末我市有外贸实绩企业在350家以上。

推动外贸平台发展。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深化与沪苏浙区域合作,对标沪苏浙,争取共享浙江贸促会海外联络处资源,宣传引导企业利用杭州国际商事调解云平台维护合法权益。全面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相关改革试点经验,深化通关一体化改革,进一步简化通关流程,加速报关便利化平台建设,加强与沪苏浙口岸通关建设,提高通关效率。巩固提升六安羽绒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积极推进小龙虾出口基地申报。利用大别山振兴战略,超前规划,积极创建六安保税物流中心(B型)。充分发挥霍山、舒城保税仓库作用,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两端延伸,着重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努力创建六安跨境电商试验区,支持企业建立海外仓。

拓展多层次对外交流。衔接国家战略,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合作,针对沿线国家市场需求,推动出口企业走出去建设营销网络,开拓国际市场。助力企业扩大与APEC 等成员国家或地区的贸易规模和比例,积极应对RCEP实施带来的新机遇。加强与俄罗斯特别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合作,推动与德国经贸人文交流。

贯彻外贸创新理念。借鉴合肥等地跨境电商产业园的先进经验和运营模式,积极引进跨境电商服务平台和服务企业,为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进行指导和服务,孵化更多企业参与到跨境电商行列中来,帮助跨境电商平台交易、物流、支付、专业化服务等各环节高效顺畅衔接,促进跨境电商成为外贸发展新动能。探索海外仓+直播电商的外贸新模式,支持企业通过短视频、直播、社交等方式开展海外营销。大力发展数字贸易,指导企业利用线上线下融合的参展新模式,推动数字技术与服务贸易深度融合,探索贸易数字化发展实施路径。

第三节  优化对外贸易发展环境

加大服务和保障工作,为外贸企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公平竞争环境,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激发外贸活力。

着力实施人才兴贸战略。发挥人才智力的支撑作用,在创新人才集聚上求突破。完善外贸人才引进、培育机制,依托省十四五江淮英才计划,加大外向型经济人才、小语种外语人才引进力度,为急需人才提供更加灵活宽松的政策待遇,提供良好的工作、创业环境支持。

着力加强服务保障。建立健全外贸发展促进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涉外部门联动,提升部门主动服务意识。强化企业跟踪帮扶机制,加强外贸企业合规意识、风险应对培训,提高贸易摩擦和涉外经贸纠纷处置能力。维护出口企业合法权益,为企业营造公平稳定友好的贸易环境。积极应对RCEP协议生效带来的机遇,指导企业利用好原产地区域累积规则,充分合理享受其他国家的关税优惠,扩大出口。

第四节  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

落实商务部等七部门联合制定的《商品市场优化升级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5)》,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推进内外贸一体化,鼓励商品市场组织产销对接活动,按照同线同标同质要求,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在新发展格局下,尤其是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要求和引领下,引导出口企业提供能够满足消费者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的产品,逐步形成内外市场兼顾,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局面。

发展对外贸易竞争新优势重点举措

01突出外贸品牌建设

支持企业开展产品国际标准认证,促进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标准水平, 2025年力争自主品牌商品出口达到2亿人民币。

02壮大我市优势主导产业

   积极承接国内外新兴产业转移布局,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大力支持六安高端装备、铁基材料重大项目建设。围绕机械零部件、羽绒、防疫物资等主导外贸产品,扩大传统优势产品市场份额,

03促进对外贸易结构优化

促进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电子信息等产品出口,加快形成我市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的新优势。增加与我市主导产业相配套的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及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进口,增加与民众生活需要紧密相关的生活用品进口,力争到2025年全市进口在外贸中的占比达到30%以上。

04促进外贸主体做大做强

紧盯孵化企业,做好指导,力争十四五期间培育出我市进出口额超亿美元企业,十四五末我市有外贸实绩企业在350家以上。

05推动外贸平台发展

巩固提升六安羽绒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积极推进小龙虾出口基地申报。利用大别山振兴战略,超前规划,积极创建舒城保税物流中心(B型)。

06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

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推进内外贸一体化,鼓励商品市场组织产销对接活动,按照同线同标同质要求,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

第五章  积极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

依托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生态系统较为完善、环境质量相对较好的优势, 立足我市经济基础和产业特色,坚持质量与规模并重,以服务于全市绿色振兴赶超发展为出发点,加快招商引资科学化水平,科学承接沿海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扩大外商投资领域,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绿色农业、健康养老、生态旅游等产业,形成外商投资的新热点。积极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发挥外资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效应。

第一节  拓宽利用外资领域

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外资规模、改善外资结构、提升外资质量、力促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实现新突破。

努力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外资。结合我市产业实际,

围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着力引进中高端制造、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外资规模,促进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投资环境改善。

努力推动服务业利用外资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商贸物流、健康养老、旅游体育、休闲娱乐、交通运输等领域外资项目的组织谋划和推介,有序推进互联网、金融、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领域相关业务开放,实现服务业利用外资新突破。

突出现代农业利用外资。依托我市丰富的农业、林业、水产等资源优势发展,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研发技术,经营模式和管理经营,提高农产品深加工和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打造农业产业新优势。

鼓励传统产业吸收外资。推动食品、纺织、服装、医药等传统行业通过合资、并购、新设等方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和新型材料,加快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改造。

第二节   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

衔接国家战略,抓住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建设、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等机遇,结合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市场开拓需要,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

抢抓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建设机遇。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深度参与长三角分工协作,对接长江中游城市群,依托我市资源、产业实际,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努力构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新格局。支持省级以上开发区与沪苏浙开展园区结对共建,支持各县区选择1个主导产业与沪苏浙开展产业合作,积极承接沪苏浙工程机械、轻工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升级转移,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化企业,提升产业分工地位和整体竞争力。

提升发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挥一县一区示范引领作用,加强与区域其他板块链接,加快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人才等合作平台,努力打造合肥都市圈协调创新产业基地、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高水平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加快合肥高新区霍邱现代产业园区平台建设,深化区域合作共建,重点发展铁基新材料产业集群,衍伸培育矿山机械制造、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链条,加快产业承接步伐,增强产业集聚能力。

加强中部地区产业合作。组织参加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积极参与长江、淮河流域园区合作联盟,建设一批产业集群和合作园区。

把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机遇。提前准备、积极应对RCEP实施带来的新机遇,把握好中日建立自贸关系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推动优势产业深化合作,充分发挥日方的技术优势和中方的市场优势,做大规模效益,提升产业能级。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互联互动,打造优势互补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研究中欧投资协定,在科技创新合作、高端服务业发展方面寻找突破口。瞄准和研究CPTTP经贸新规则新机遇,打好主动仗、下好先手棋。

加强合作园区建设。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境内外投资促进活动,广泛开展与德国、芬兰、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友好城市或友好合作关系城市的经济文化交流。把吸引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投资放在突出位置,提升利用外资规模效应。积极承接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在产业体系完备、基础条件较好的开发区建设一批国际(境外)合作产业园区,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国际化企业,充分发挥国际(境外)合作产业园区示范带动作用,打造形成外资项目聚集地和特色产业集聚区。重点支持中新(舒城)国际合作食品产业园、幼狮(台湾)高端装备产业园等园区的建设。

第三节  强化招商方式和手段

构建由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商协会、企业组成的四位一 体外商投资促进体系,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夯实基础,强化措施,创新招商方式,提升招商实效。

加大产业链精准招商力度。围绕建链、强链、补链、延链目标,实施市领导牵头负责的新兴产业链链长制,围绕重点产业编制产业链招商图谱和路线图,瞄准境内外头部企业、核心节点企业和知名商协会等,大力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开展产业招商。

    创新招商新模式。鼓励开展资本招商、借智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等招商形式。尝试资本市场招商,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赴境外上市融资,及时填补境外上市、证券市场融资、无形资产融资、股权置换等新的吸收外资方式,鼓励外资通过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鼓励境外战略投资者、风险投资者和风险投资基金来我市投资。运用现代化手段和方法,发展网络招商。积极运用网络、电邮、视频等现代化手段方式,开展不见面招商,实施云签约活动。

发挥会展平台载体作用。积极参与世界制造业大会各项活动,加强六百项目对接;借助中博会、投洽会、高交会、进博会等国家和省级重大投资促进平台,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提升招商引资实效。

第四节  承接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

积极申建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全面对接合肥片区,深入研究蚌埠、芜湖片区,积极探索合作发展、成果转化、要素对接、利益共享新机制新模式。力争到2025年建设2个以上区域的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

深化合肥都市圈协同发展。加强与合肥的互联互通,加快合六同城化步伐,加强规划、产业、项目、平台对接,实现资源共享,产业互助,优势互补,支持共建产业合作园区,探索建立跨区域利益分享机制。

学习研究自贸试验区改革事项。全面对接、主动融入,复制推广改革试点成果,学习借鉴最佳实践案例,着力在审批制度改革、行政管理制度规则、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度等方面得到改善和提高。加强对安徽自贸区212项省级赋权(服务)事项特别清单的学习研究,加强制度创新,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活力。

创新提升国家级开发区。加快推进国家级经开区开放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新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充分发挥国家级经开区对全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国家级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工作,强化高质量、绿色、开放发展导向。加大对舒城、霍山开发区进入国家级开发区培育力度,尽早实现升级。

第五节  营造公平公正的投资环境

推进 放管服改革,积极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经验和做法,研究借鉴京沪两地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进一步创新政府管理方式,简化办事程序,推动多部门一口办理,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入贯彻《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扎实开展四送一服活动,重点围绕强化市场主体保护、净化市场环境、优化政务服务、规范监管执法、加强法治保障5个方面,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提供制度保障。

深入贯彻落实《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建立外商投资服务体系,按照外商投资指引,为外资企业和外国投资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投资信息。完善外资企业投诉受理工作机制,协调解决外资企业反映的困难和问题,维护外商和外国就业者在本市工作依法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

强化协调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市开放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机制作用,加强国内外经济形势研判,及时研究解决开放型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健全横向协作、协调、会商和沟通机制,形成促进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合力。依法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强化司法保护和行政执法,建立完善联手打假和定期沟通机制。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重点举措

01拓宽利用外资领域

围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着力引进中高端制造、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外资规模。加强商贸物流、健康养老、旅游体育、休闲娱乐、交通运输等领域外资项目的组织谋划和推介,实现服务业利用外资新突破。推动食品、纺织、服装、医药等传统行业通过合资、并购、新设等方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和新型材料,加快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改造。

02抢抓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建设机遇

对标对表,等高对接,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支持省级以上开发区与沪苏浙开展园区结对共建,支持各县区选择1个主导产业与沪苏浙开展产业合作,积极承接沪苏浙工程机械、轻工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升级转移,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化企业。

03把握RCEP协定机遇

引导企业利用好中日即将建立自贸关系历史性机遇,推动优势产业深化合作。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互联互动,打造优势互补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研究中欧投资协定,在科技创新合作、高端服务业发展方面寻找突破口。研究和瞄准CPTTP新规则新机遇。

04发挥会展平台载体作用

充分利用世界制造业大会展会平台,开展好自办活动,加强“六百”项目对接;借助中博会、投洽会、高交会、进博会等国家和省级重大投资促进平台,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提升招商引资实效。

05加强合作园区建设

积极承接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在产业体系完备、基础条件较好的开发区建设一批国际(境外)合作产业园区。重点支持中新(舒城)国际合作食品产业园、幼狮(台湾)高端装备产业园等园区的建设。

06承接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

积极申建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全面对接合肥片区,深入研究蚌埠、芜湖片区,积极探索合作发展、成果转化、要素对接、利益共享新机制新模式。力争到2025年建设2个以上区域的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

第六章  加快拓展“走出去”规模和水平

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强双向投资相互促进。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我市优势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搭建长三角投资合作联盟,积极开展外经贸交流活动,推动我市外经企业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不断提升我市走出去的规模和水平。

第一节  加大外经主体培育力度

加强市县两级走出去的工作落实力度,提高走出去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工作合力。积极宣传对外投资合作促进政策,发挥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通过跟踪调度和联系帮扶,开展个性化服务,加大外经主体培育力度,发挥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

第二节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引导企业加强国际市场的谋划布局,瞄准重点国家和地

区,发挥产业产品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借助国内产业升级的时机,鼓励我市骨干企业到境外建设生产、加工、组装基地,进行资源整合,延伸我市产业链和供应链,不断深化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创新运营模式,探索建设境外产业园区。

第三节  拓展境外合作平台

积极研究 RCEP 等跨区域国际合作协议,充分了解和把握成员国的投资环境、经贸规则和发展机遇,加大对协定成员国市场开拓力度,引导企业加强与项目所在国企业的合作。加强与实力较强、经验丰富的大型龙头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依托重大产能合作项目、合肥中欧班列境外到达城市,建立我市产业优势明显、作用地位突出的境外合作平台。推动与友好国家和地区全方位合作,以投资合作促进贸易合作,以贸易合作促进人文交流。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机遇,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长三角投资合作联盟,进一步打造走出去新动能新平台,实现更高水平走出去。

第四节 统筹推动联动发展

促进外经外贸融合发展,发挥我市绿色食品、特色资源、纺织服装等出口主导产品优势,鼓励外贸企业开拓东南亚、中亚、非洲等传统市场,通过经贸往来,推动投资合作,降低产品出口成本,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推动外资外经相互促进,鼓励外经企业通过并购等形式进行返程投资,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相结合。

第七章  持续优化商务发展环境

以树牢依法行政理念为法治保障,完善依法行政决策机制。持续深化放管服”“证照分离改革,不断优化四最营商环境。营造商务诚信氛围,健全亲清政商关系体制。积极打造优质高效政务服务氛围,形成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第一节  贯彻“放管服”“证照分离”改革

进一步深化和落实放管服”“证照分离改革。落实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提升营商环境水平。与相关部门密切合作,推行证照分离改革暨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理,推行减证便民” “照后能营等制度,解决企业准入不准营等问题。进一步落实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保障数据信息及时、准确、完整。

第二节 推动政务服务高质量发展

优化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规范审批程序,推动审批事项法治化、便利化。进一步推进商事制度电子化、数字化,全面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升级皖事通办平台在商务领域的应用,推深做实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完善7×24 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机制,实施政务服务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及时调整权责清单,健全公共服务清单、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推动清单制度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第三节  提升行政程序依法依规度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大力推广综合监督、联合执法,推动检查结果互认共享,落实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建立健全规范性文件立改废工作长效常态机制。强化规范性文件管理,明确并公布行政执法主体,确保行政执法主体合法、人员合格。严格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切实保障市场主体和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完善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增强政府服务意识和科学民主决策意识,提高行政决策质量。

第四节  开展新兴产业包容审慎监管

加强运用负面清单和包容审慎的商务监管政策,进一步推动事中事后弹性监管。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兴产业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商务领域新业态试错机制,设置安全阀及红线触发式管理,落实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

第五节  建立亲清政商关系

深入推进清廉建设,大力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亲清政商关系。坚持从法治和市场两方面清晰制度导向,把亲和清统一起来,进一步树立要重商、亲商、爱商、护商的正确认识。以服务为宗旨,加强同企业家接触、走访帮办,主动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全面落实各项惠企政策。大力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推进政商两界相向而行,形成合力。积极鼓励企业全要素投入到科技攻坚克难、产品提质增量、市场扩容升级中去,努力创造社会价值、担当社会责任、激发市场活力。

第八章  保障措施

主要从加强政治保障、组织保障、财税保障、政策保障、人才保障、考核激励、风险防范七个方面加强措施,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第一节  政治保障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保证党的领导贯穿于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执行的各个阶段。发挥商务系统各级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健全党委(党组)研究商务发展战略、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体制机制。增强党领导商务工作的专业化能力,为实现商务高质量发展目标提供政治保障。

第二节  组织保障

强化开放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限上商贸企业培育工作领导小组、电子商务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健全商务工作统筹协调机制,推动各部门分工协作、信息共享、监测联动,形成促进商务发展的合力。完善重大项目落地协同推进机制,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实行领导负责制,明确部门责任、任务分工,继续推行主要领导对接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制度,切实推动项目的引进实施。加强规划实施管理,组织开展中期评估和终期实施评价,对规划目标、任务进行适时调整。

第三节  财税保障

加强财政资金对商务领域的支持力度,重点投向消费升级、内贸流通、对外贸易、商贸服务等关键领域。发挥好市级商业及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作用,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商业模式转型、业态壁垒突破、双向投资扩大等,鼓励创业投资机构和政府投资基金投资商务领域创新项目,支持企业开展融资租赁、信用担保、质押贷款等贸易融资,拓宽商贸企业融资渠道。

第四节  政策保障

加强商务领域政策与产业、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的集聚整合,系统谋划跨境电商、国际贸易、利用外资等政策措施。加强商务领域政策研究,以重大政策创新为引领,重点推动商贸转型升级、贸易持续增长、内需消费扩大、开放型经济层次提升,加快制定相关支持政策。完善商务领域统计运行监测分析体系,加强研究推行适应新消费模式、新消费业态的统计方法,健全生产性服务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基础。强化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国际经贸规则研究,积极引导支持企业综合运用法律、金融、行政等手段规避国际贸易风险。

第五节  人才保障

坚持人才引培并举,加大开放型经济、内贸流通、商贸服务业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商务领域重点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商务领军人才、优秀专业人才的表彰和奖励力度。发挥市场化智囊团的作用,提升商务系统研究和规划水平。

第六节  考核激励

认真执行政府目标绩效考核制度,细化分解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完善落实考核办法,兑现奖惩措施。发挥督导调度机制,加强日常工作的精准指导和超前谋划,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第七节  风险防范

完善市场应急机制、健全市场监测体系、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设商务信用体系,保障国内贸易稳定运行。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完善法律服务,防范化解对外贸易风险。落实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稳妥有序推进对外开放。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