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解读】六安市商务局关于《六安市电子商务“十四五”发展规划》的政策解读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六安市贯彻新发展理念,开启建设六安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向绿色振兴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按照六安市政府关于“电商六安”的发展部署,市商务局对编制《六安市电子商务“十四五”发展规划》高度重视,专门立题组织规划研究,在充分调研、听取各区县、产业园区、企业代表的意见后,形成规划文稿。现就规划出台背景、总体思路、重点任务等相关内容事项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
为顺应新时代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趋势,拉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地方经济,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夯实六安市电商产业基础,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大力推动电子商务创新与发展引领。十三五末,六安市霍山、金寨、舒城、霍邱、裕安先后入选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区),全市电子商务进入发展的快车道。2020年实现网络零售额75.6亿元,农村产品网销额110.02亿元,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2亿元,工商注册电商主体超3000家,各项指标均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
“十四五”时期,六安市将处于电商产业培育发展时期,目前面临着电商产业集聚效应弱、要素资源支撑不足、基础设施配套弱、部门联动不足、产业链不够完善等问题,为全面推动电商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持续推动农村电商提质增效,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特编制此规划。
二、制定依据
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安徽省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7-2021年)》《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推动农村电商提质增效加快电商发展的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及要求,同时结合目前促进消费、网络经济、直播电商等发展新形式,制定规划。
三、起草过程
2019年,根据《六安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市商务局将《六安市电子商务“十四五”发展规划》列入规划清单,明确规划要求和时间安排。
2020年8月17日,六安市商务局在六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官网公开发布《六安市电子商务“十四五”发展规划采购项目招标公告》,经过8月17日公开招标,确定了规划编制单位为安徽中技工程咨询有限公司。9月17日,正式签订规划编制服务采购合同。
规划编制期间,市商务局带领安徽中技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对四县三区商务主管部门及主要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并于2021年4月完成《规划》(初稿)编制。5月25日,在完成全市商务系统征求意见并修改后,在网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6月10日,征求局班子领导意见、各区县政府及相关市直部门意见,共收到8个县区和32家市直单位反馈意见,其中32个单位无意见反馈,8个单位反馈的意见均已吸收采纳并修改完善。6月16日,召开省商务厅领导及市局主要领导参加的专家论证评审会,《规划》(评审稿)经评审组一致同意通过评审,并按照评审组指导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6月21日,局政策法规科对《规划》(评审稿)进行合法性审查和公平竞争审查。6月23日,向市委常委、副市长谢忠,市政府办主任、副秘书长张兴香汇报后,对规划进行再次征求意见,共收到8个县区和32家市直单位反馈意见,其中34个单位无意见反馈,6个单位反馈的意见已吸收采纳并修改完善,未采纳均已说明原因。
四、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立足长三角,聚焦绿色振兴战略,深入践行“政府引导、企业主导、行业管理、市场运作”的总体思路,以智能化建设、信息化提升、资本化扩张、高端化拓展为重要抓手,稳步推动六安特色资源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区域电子商务集聚发展,加快推进电子商务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充分发挥电商产业的溢出效应,切实形成全市电商产业多维度、立体化发展,进而构建出企业全面参与、业态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优良、遍及全域的新格局和配套支撑体系,为六安市高质量绿色发展再做新的贡献。
五、主要目标
在“十四五”时期,努力将六安市建设成为长三角绿色生态电子商务城市、安徽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区与合肥都市圈协同创新产业基地。力争到2025年底,全市电子商务实现网络零售额达到120亿元,农村产品网销额达到180亿元,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翻一番;全市工商注册电商企业达5000家,亿元以上电商企业达5至10家;培育年网络销售额超亿元的电商强镇4个、年网络销售额超亿元的县域电商特色产业园(街)区2个,新增农村产品年网销额超1000万元企业30家以上;深入实施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创建一批省级农村电商示范县,努力实现各县区都成功创建一个省级示范园区和省级示范企业;全市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六、重点任务
(一)加快电子商务提档升级。以电子商务提振传统产业为重点,全方位提升电子商务市场主体竞争层次,加快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科技水平及市场组织方式创新,推动电子商务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阶段。激发本地企业创名牌,提高企业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支持申报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提升规模,走向国际。提高外部市场区域定位,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等高对接,彻底转变粗放发展方式,对标实现与沪苏浙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引进MCN直播机构,鼓励平台签约主播销售六安市产品,打造本地电商企业和自主品牌,促进产业集聚,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二)提升电子商务要素支撑。以技术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为驱动,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产业链上的人才、金融、土地、政策、科技、信息等要素支撑,形成电子商务支撑体系与要素市场一体化发展的全新态势。支持电子商务人才培训机构专业化发展,推动定制化人才培养。
(三)完善电商基础设施环境。以现代商贸流通中心城区及农村快递物流体系建设为抓手,创新发展电子商务平台经济,强化电子商务服务生态链,为工业和农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谋划建立六安市电子商务产业园和孵化基地,进一步提升产业园和孵化器建设水平,加快电商企业集聚。积极推动仓储物流配套建设,积极打造交通联运货运枢纽,提升共享仓储能力。促进电子商务绿色发展,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升电商平台载体作用,搭建电子商务物联网平台,积极发展跨境电商。
(四)优化电子商务管理体系。积极开展制度、模式和管理方式创新,优化电子商务市场秩序,应对电子商务面临的环境保护挑战。建立新型监管体系,推动六安市重点电子商务企业成立电商企业协会,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联席制度、汇报机制与推广机制。不断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提高电子商务创业支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标准控制。积极探索跨境电商创新管理模式。
(五)推进电子商务三产融合。促进全市工业、农业、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电商应用与创新融合发展,培育工业互联网、社交电商、直播电商、新零售等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推动线上与线下渠道深度融合,加快形成网络化产业,全面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完善产业链整体布局。
七、保障措施
从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扶植政策、构筑人才高地等四个方面,落实强化电商发展措施保障。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六安市电子商务工作领导小组联席机制,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市政府联系副秘书长、商务、发改、经信、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负责人参加,定期或不定期协调解决电商发展中的问题。建立六安市电子商务重点项目库,健全统计监测体系和评价考核机制,每年排出并实施一批重点项目。
(二) 创新体制机制
提高电子商务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推动产品、销售、服务、决策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落实电子商务综合示范改革试点。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并给予资金支持。创新监管模式。鼓励“一区一策”,积极支持市场化运作、公司化运营的园区建设管理方式。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服务业集聚区精细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
(三) 完善扶持政策
加大财政支持。按照“渠道不乱、合力推进”的原则,统筹有关方面的专项资金,发挥好市级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作用。加大金融支持。推动电商企业与银行、保险、第三方支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展合作,进一步拓展电子商务企业融资渠道。
(四) 构筑人才高地
将电子商务纳入领导干部及公务员培训内容,提升政府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水平。完善电子商务人才激励措施,落实各项人才引进促进政策。引导高等院校加强电子商务专业建设,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鼓励高校与企业对接,共建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和实践基地。
八、下一步工作
(一)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谋划建设“多站合一,服务同网”的集电子商务公共仓储设施、快递物流处理场地为一体的县域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动“电子商务产业园+物流快递园区”模式。加强快递物流分拨中心、配送中心和末端网点建设,积极发展产地冷冻运输、冷库仓储和定制配送等生鲜冷链物流。
(二)业态培育升级工作
着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实施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工程,推行产业链链长制和产业集群群长制,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发展绿色制造。持续发展现代物流、大型商贸、电子信息、金融服务、文化旅游服务等主导产业,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运用到各环节,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产业附加值。大力发展网红经济和直播电商等新模式,谋划建设以六安市区为引领,各县区全覆盖的电商直播中心,吸引培育一批MCN机构、形成直播经济产业集群。探索跨境电商发展模式,发挥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带头和辐射作用,孵化更多企业参与跨境电商。培育布局未来新兴产业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发挥互联网的创新优势。大力发挥电子商务服务民生作用,开展电商便民服务,聚焦在线新零售,优化社区商业结构和布局。
(三)重点产业布局工作
依托六安市“一心一廊、一谷一带、一岭一库”绿色发展平台,结合“138+N”工程和地域特色,发挥优势产业带动作用,重点打造七大产业带,谋划培育四大产业集聚区,形成六安市电子商务重点“产业带+集聚区”空间布局。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合理布局,持续在创建上发力,做精、做优三产融合与农文旅活动,探索三次产业全面电商化,引领推动六安绿色振兴。
六安市电子商务重点产业带表 |
||||
序号 |
主导产业 |
依托地区 |
主要产品 |
|
1 |
服饰产业 |
婚纱礼服产业带 |
裕安区、金安区 |
婚纱、礼服 |
2 |
羽绒服装产业带 |
裕安区、金安区、 开发区 |
羽绒、家纺 |
|
3 |
农产品 |
茶叶茶油产业带 |
金寨县、霍山县、舒城县、裕安区、 叶集区 |
茶叶、茶油 |
4 |
粮油家禽产业带 |
霍邱县、金安区 |
大米、家禽、小龙虾 |
|
5 |
果蔬产业带 |
叶集区、裕安区、金安区 |
水果、蔬菜 |
|
6 |
中药材产业带 |
霍山县、金寨县 |
石斛、中药材 |
|
7 |
轻工业产业带 |
舒城县、金安区、叶集区 |
童车、童床、家具板材 |
(四)管理体系创新工作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电子商务统计监测工作的目标、方法和途径,建立科学、统一、全面、协调的电子商务统计监测分析制度,全面提升电子商务统计监测工作水平。探索智慧电子政务新模式,加强疫情常态化防控,采取“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实施电子商务分级分类精准执法监管,强化行政执法和责任追究,提高网上服务能力。推进网络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电子商务领域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规范电子商务市场秩序,建设可信交易环境。
九、创新举措
首次将跨境电商企业纳入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统筹内外贸易发展,为构建我市双循环格局提供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