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工作总结】全市2023年外资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一、2023外资主要工作
1、紧抓项目不放松。项目是利用外资的源头活水。我们始终坚持投资为纲、项目为王的理念,把工作重心向项目倾斜、精力向项目聚焦、目标向项目看齐。定期摸排、跟踪项目进展,分析研判问题。依托省商务厅重点工作(项目)定期报送机制,每月按照“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三个“一批”及时收集汇总县区项目进展情况,建立省、市、县项目三级联动的沟通会商机制,解决项目落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推动项目早签约、早落地、早投产、早到资。年初以来,全市利用外资和新增外资主体一直保持较高较快增长,一直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在全省商务工作推进会上,作交流发言。
2、多措并举稳外资。一是强化协同联系。加强与市财政、发改、投创、外办、外汇管理、市场监管等部门沟通联系,争取相关部门在政策制定、项目招引、外汇存兑、登记注册等方面支持配合,深化务实合作,扩大引资共识,拓宽引资渠道,形成工作合力。及时将市场监管、外汇管理、海关等部门提供的信息反馈给县区,做到精准施策、精准指导、精准帮扶。二是着力纾困解难。全面梳理国家和省市吸引和利用外资政策,积极借鉴兄弟县市先进经验和创新做法,依托外资工作专班,常态化开展外资企业走访调研和诉求收集,分门别类录入系统,上报省厅并推送有关部门,积极跟踪问题处理情况。今年以来,共收集问题16个已解决15个(另一个属于市场问题)。三是创优营商环境。认真贯彻执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2022版),负面清单之外内外资一致。着力破除妨碍市场准入和限制公平竞争等方面隐形壁垒,积极回应外企在用工、土地、环保、融资、通关等方面诉求。对标对表长三角先进规则和制度,研究谋划支持外资工作举措;畅通外商投诉反映渠道,组织协调相关县区积极应对外商投诉,回应外商关切。四是强化双招双引。组建境外招商小分队,积极开展项目摸排和外商联络。组织4家外资企业和2名外商代表参加投资安徽行天下徽商圆桌会活动,搭建政企对话平台。在世界制造业大会期间成功举办六安与跨国公司对接会,威立雅、西门子、索迪斯、Ebay、迪卡侬等世界500强和美国商会、德国商会及东南亚食品商会参会,促进了合作交流联系,目前已有两批外商前来考察洽谈。
3、倾力打造高能级平台。一是充分发挥展会平台作用。依托世界制造业大会、中国贸易投资洽谈会、投资安徽行天下徽商圆桌会、消博会等展会平台,积极开展宣传、推介和招引活动。在海口消博会和世界制造业大会期间,成功签约3个外资项目。其中,开发区华润新能源项目已到资102万美元,另400万美元即将到位,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投产、当年到资。二是努力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构建以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自贸区联动创新区以及国际合作产业园为主体的高能级开放平台。加强产业指导和产业集聚,强化建链、延链、补链和强链作用,推动多种要素向开发区集聚,政策向开发区倾斜。深化开发区管理体制和人事改革,建立符合现代管理制度和人尽其才的体制机制。三是促进培育期开发区升级。积极开展拟升级国家级开发区的培育指导,分析研究不足,提出可量化、可操作建设性贯彻落实举措。促进舒城、霍山开发区提质增效、提档升级。着力将各类开发区打造成为利用外资的新高地、高质量发展增长极,高能级开放平台。
4、深入推进联动创新工作。深入推进联动创新工作,大力推进创新创造培育,厚植创新创造氛围,促进制度创新、成果创造。截至目前,278项国家改革试点经验和44项省级创新成果中可复制推广项已全面复制推广,复制推广率达100%,目前正在开展第二批复制推广和省级赋权事项申报,遴选了最新9项制度性成果报省自贸办审核确认。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3年来,六安联动创新区在市场主体培育、利用外资、对外贸易、创新创造、成果转化以及争先进位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引领和带动了全市高质量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直接利用外资不足。截至目前,全市直接利用外资(FDI)2083万美元,同比增长117.2%,完成年度任务的105%,增速虽居全省第一方阵,但总量全省第11,只占全省1%左右。
二是主体不大不强。目前全市新增外资主体18家,同比增长5.9%,但合同外资下降了66.5%。其中,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只有2家,500万美元(含)以下10家。
三是外资来源较窄。在新设的18家外资企业和13个到资项目中,分别有10家企业7个项目来着港澳台地区,占利用外资的一半以上,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外资不足。
三、2024年工作目标及工作举措
2024年,全市利用外资将在2023高速增长基础上力争实现10%增长。着力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拓宽利用外资领域
1、努力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外资。重点围绕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配件、新材料、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等产业,着力加强和引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中高端制造、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外资规模,促进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投资环境改善。
2、努力推动服务业利用外资。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商贸物流、健康养老、旅游体育、休闲娱乐、交通运输等领域外资项目的组织谋划和推介,有序推进互联网、金融、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领域相关业务开放,实现服务业利用外资新突破。
3、突出现代农业利用外资。依托我市丰富的农业、林业、水产等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研发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产品深加工和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打造农业产业新优势,推动绿色振兴赶超发展。
4、鼓励传统产业吸收外资。推动食品、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加工制造等传统行业通过合资、并购、入股、新设等方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和新型材料,加快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改造。
(二)加大支持利用外资载体建设
1、增强开发区发展动能。聚焦国家级开发区发展定位,提升经济外向度,加快建设具有行业竞争力的战新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推进国家级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工作,强化高质量、绿色、开放发展导向。
2、加强合作园区建设。积极承接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外溢,在产业体系完备、基础条件较好的开发区建设一批国际(境外)合作产业园区,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国际化企业。充分发挥国际合作产业园区示范带动作用,打造外资企业聚集和特色产业集聚区。
3、加强联动创新区建设。积极推进第二批改革试点经验的复制推广工作。加强联动创新区功能建设和载体培育,富集产业、人才、技术等比较优势,促进外资集聚、产业升级、环境改善、功能完备,提升联动创新区承载力,将六安联动创新区建设成改革开放新高地。
(三)强化完善招商方式和手段
1、实施产业链招商。围绕“建链、强链、补链、延链”目标,实施市领导牵头负责的产业链招商,围绕产业做文章,编制产业链招商图谱和路线图,瞄准境内外“头部企业”、核心节点企业和知名商协会等,大力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开展全产业链招商。
2、开展投资促进活动。充分利用“徽动全球、万企百团出海”活动,积极开展境外招商。组建市直、县区、开发区、国际合作园区以及跨县区、跨行业招商小分队,开展形式多样的外资招引活动。积极办好世界制造业大会跨国公司对接会等活动。
3、创新招商方式和模式。探索市场化招商方式,通过购买、合作等方式,开展专业招商、委托招商、中介(行业)招商、以商招商等。鼓励尝试资本市场招商,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赴境外上市融资。设立招商基金,通过“一事一议方式”招大引强。
4、推进“双招双引”体系建设。整合商务、侨办、台办、外办等涉外部门的力量和资源,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作用,引入企业家和专家团队参与,构建由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商协会、企业组成的“四位一体”外商投资促进体系。
(四)健全外商投资服务保障体系
1、加强营商环境建设。深入贯彻《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重点围绕强化市场主体保护、整治市场秩序、优化政务服务、规范监管执法、加强法治保障5个方面,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提供法制保障,营造规范和谐氛围。
2、全面推进法制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畅通外商投诉渠道,完善外商投诉工作机制,协调解决外资企业困难和问题,依法保护外商合法权益。
3、强化协调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市开放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机制作用,加强部门沟通协调合作,加强形势分析研判,及时研究解决利用外资、对外投资中重大问题。进一步健全横向协作、协调、会商和沟通机制,形成促进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合力。
4、出台外资支持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国发【2023】11号)文件精神,适时出台我市利用外资支持政策,督促各县区结合实际制订配套政策,形成政策的叠加效应和放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