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解读】《六安市城区农贸市场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政策解读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市商务局发布时间:2021-09-09 17:01
字号:

一、起草背景和依据

一是保障和改善城区民生的需要。截至目前,我市四区主城区运营的农贸市场33个,总面积达到8.5万平方米,加上城区65家超市拥有生鲜面积3.8万平米,总计城区拥有农副产品交易面积12.3万平米,达到商务部规定的115 平方米/千人的标准。2017年-2020年市政府引进蚌埠市“千万加”管理模式,已完成整治10个,这些市场摊位布局合理、商品分类规范、环境整洁、秩序井然,受到广大市民充分认同。目前尚有23个农贸市场除新建成的5个外,普遍存在设施简陋、功能不完善、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亟待整治提升。按照商务部、财政部《农贸市场建设标准》(商建字〔2009〕88号)《标准化菜市场设置和管理规范》(商商贸发〔2009〕290号)要求,以及商务部等12部门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商流通函〔2021年〕176号)和《财政部办公厅 商务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的通知》(财办建〔2021〕37号)等有关文件精神,通过区政府(管委)申报,从中选出10个符合整治条件农贸市场,建议启动2021-2023年新一轮农贸市场整治提升行动,推进“菜篮子”民生工程,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民生福祉。

二是落实市政府工作报告的需要。2021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十四五期间,全市将乘势而上,开启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建设新征程,着力扩大内需,全面激活消费潜力,全面实施农贸市场三年提升行动。”为此,市商务局在巩固第一轮农贸市场整改提升成效的基础上,建立市、区、街道、市场主体联动机制,以四区政府为实施主体,扎实推进新一轮城区农贸市场整治提升行动。我们商定拟整改提升的10个农贸市场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公益性农贸市场市场或产权明晰;二是市场营业面积在800平方米以上(2009年商务部规定标准化农贸市场面积在600平米以上,结合实际,我们本次整治提升要求面积在800平方米以上);三是市场主体结构应采用符合国家建筑、安全、消防等要求的钢筋混凝土或新型材料结构。

三是推进文明城市创建精细化管理的需要城区农贸市场是文明创城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据《六安市2021年度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六大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六办〔2021〕14号)要求,为切实提升城区农贸市场惠民功能和文明城市创建水平,市商务局牵头,尽快推进新一轮城区农贸市场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补齐设施短板、完善市场功能,引导规范经营,全面提升文明创城精细管理水平十分必要、势在必行。

二、起草过程

1.考察学习,开展调研2020年12月10日市委商贸工作专题会议明确要求持续推进主城区新一轮农贸市场三年整治提升行动。为落实市委会议精神,今年3月上旬,市商务局、统计局、税务局等部门负责同志前往合肥、上海市松江区等地考察学习,亲身感受上海松江区发展智慧化农超在检验检测、冷藏保鲜、产品追溯等便民惠民服务方面的先进经验,在本次整治提升中提出便利化、智慧化改造的新要求。

2.结合实际,拟定方案。按照《市政府工作报告》和《六安人民政府关于2021年重点工作及责任分解的通知(六政〔2021〕2号)要求,市商务局迅速着手城区农贸市场整治提升实施方案的起草工作。在春节后对城区现有未改造提升的23个农贸市场逐个进行实地勘察,了解每个市场的具体现状,发现存在问题短板,全面了解四区商务主管部门以及市场管理方提出的初步整治方案,进一步明确整治提升重点,形成《方案》征求意见稿

3.征求意见,完善方案。我局及时将《方案》征求意见稿,发送市农贸市场专项整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四区政府(管委)广泛征求意见,收到反馈意见12条,采纳9条,部分采纳3条。特别是依据《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促进家禽产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六政办201815)和文明创城需要,坚持对新一轮整治提升农贸市场,全面取缔市场内活禽宰杀档口。同时,结合商务部等12部门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商流通函〔2021年〕176号)文件精神的贯彻,提出了对农贸市场进行智慧化改造,逐步用智慧农超替代部分农贸市场功能的新思路,完善形成了《方案》送审稿。

主要内容

《方案》共分总体思路、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保障措施部分内容,其主要内容:

(一)总体思路。

(二)基本原则。一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二是部门协同,合力推进;三是聚焦短板、优化升级;四是示范引领、整体提升。

(三)目标任务

1.整治目标。计划用3年时间,先后对中心城区10个农贸市场(金安区4个、裕安区5个,开发区1个)实施整治提升行动。其中:2021年启动5个金安区:金桥绿色农超、南屏苑农贸市场,裕安区:河滨农贸市场、永安小区农贸市场,开发区:杭淠湾农贸市场;2022年启动3个,即金安区:华山绿色农超、丰安农贸市场,裕安区:闻堰路农贸市场;2023年启动2个,裕安区:周谷堆农贸市场、紫竹林农贸市场

与此同时,在“十四五”期间,按照《六安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2018年-2030年)》,持续推进在建西商农贸城光明南苑、碧桂园城市之光、正荣凤凰苑、中梁望景台等处5个农贸市场尽快建成运营在此基础上再规划新建5个农贸市场,即:金安区1个:南山新区农贸市场(大华山路);裕安区2个:嘉和人家农超、邻里中心农贸市场,开发区2个:新城春天农贸市场、旭辉农超(原金陵欢乐世界)。

2.整治内容

一要完善功能。属地政府(管委)对照商务部《标准化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农贸市场建设标准》以及《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等文件要求,制定农贸市场整治提升设计方案,完善功能,对标达标。市商务局牵头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审查后由属地区政府(管委)组织实施。

二要提升水平。一是实施优化布局提升实现商品大类科学分区、划行归市、档口布局合理、设置整齐划一。二是实行便民化提升。对市场内进一步增强检验检测、冷藏保鲜、产品追溯等便民惠民服务能力,完善农贸市场公益功能。三是实行数字化提升。鼓励数字化智能化赋能,把大数字、物流网、区块链技术应用到经营管理、物流配送、产品追溯各个环节,支持市场配置智能电子秤、信息化管理等设施设备,对品种、价格、销售量等交易信息统一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市场进行超市化改造。通过整治提升,发展绿色、智慧农超,打造便民消费场景,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要创新模式。一是鼓励多渠道投资。鼓励属地政府筹措改造资金,按统一标准自行整治提升。鼓励社会资本在城区街道及周边嵌入城区的乡镇社区投资发展一批2000平米以上品牌连锁便民超市(生鲜区域面积大于600平米)。二是实行多种模式并存。充分发挥好各类生鲜超市的便民作用,适度用智慧农超替代农贸市场功能,满足居民健康、文明、优质的消费需求。三是支持菜市场、生鲜超市(菜店)标准化改造,推广先进冷链技术和设施设备,加强供应链管理,实行超市化、连锁化经营,促进模式创新和市场要素精准配置。

3.方法步骤

2021年下半年首批实施的5个市场由所在属地政府(管委)向市农贸市场整治提升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商务局)报送整治提升设计方案,经审核后,交所在区政府(管委)负责组织实施,2021年10月完成当年整治任务并试运行,11月由市农贸市场整治提升领导组按照商务部《农贸市场建设标准》(详见附件 )和批准后的本市场整治提升设计方案组织验收,同时对验收合格项目开展投资审计。 以后每年12月底前报第二年整治方案,每年10月验收当年整治项目。

(四)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联系制度市农贸市场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加强调度、持续推进属地政府(管委)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本辖区内农贸整治提升工作。整治提升工作实行部门联系推进制度。二是明确职责分工属地政府(管委)负责理顺属地市场管理体制,全面完成城区农贸市场的整治提升任务,建立属地市场常态化管理机制,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市农贸市场整治提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依据各自职能各负其责。三是采取政策支持对纳入本轮标准化改造提升的10个农贸市场,市政府对验收合格的项目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资金支持。经审计局委托进行投资审计,市财政按每个市场实际投资额的50%给予对属地区政府进行奖补,由属地政府(管委)分配使用最高不超过200万元,每年兑现20万元奖补,兑完为止;未纳入本轮整治提升的农贸市场,鼓励属地政府(管委)根据整治提升统一标准,通过多渠道落实资自行整治提升,对于改造面积达到800平方米以上、经验收合格的农贸市场,市政府按投资额30%给予一次性奖补,最高不超过30万元。四是落实监督考评。对农贸市场整治提升工作实行月督查、季通报、年评比的工作考评机制每月旬对整改提升的农贸市场进行督查评分,每季度对农贸市场文明创建情况予以通报,每年对两轮整治提升后的农贸市场,根据年度内各农贸市场文明创建得分和考评名次情况进行年度考评。对年度考核结果前5名的授予城区农贸市场市场整治提升先进单位”称号,给予市场经营主体3万元奖对未按时建设达标的农贸市场,给予农贸市场经营管理主体、所在辖区政府(管委)和联系的市直部门通报批评,并视情进行问责。

四、请求事项

(一)请求市政府批准实施这个方案,并以市政府办公室文件印发。

(二)请求市财政将实施这个方案的175万元奖补资金列入2022年度财政预算(其中:对列入2021年整治提升的5个项目奖补100万元,预计自行整治提升2个项目奖补60万元,年终评选城区农贸市场市场整治提升先进单位奖励15万元)。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