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工作总结】全市2022外资工作总结及2023年重点工作计划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2021年,我市利用外资6.78亿美元,同比增长11.2%,增幅全省第二、考评A类,其中直接利用外资(FDI)674万美元。2022年5月,外资统计改为商务部口径后,截止11月末,我市直接利用外资(FDI)1049万美元,同比增长87.66%,预计全年将实现利用外资1596万美元,同比增长136.8%,高于年初10%目标任务。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1.夯基固本,摸清做实项目工作。紧紧抓住“投资为纲、项目为王”始终把项目作为利用外资第一抓手。依托外资项目库,按照“前期、在建、投产、其他”四类分类建库,适时更新、动态调整、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全程跟踪。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前期项目2个,在建项目21个,投产项目53个,其他项目(含停产、停业、注销、转内资)55个,合计131个。为及时了解、把握项目进展和到资情况,我们每周有预报、月度有分析,强化督导调度,实时跟踪联系,确保项目抓住手上、放在心上,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
2.推深做实,全力开展稳外资工作。一是加强政策引领。及时兑现2021年度外商投资企业奖励资金348.6万元。在市政府三年激励资金政策到期后,根据省委省政府提质扩量增效实施意见,及时出台了我市配套落实政策,并提高激励标准,确保政策延续性、工作的连续性。二是强化帮扶指导,切实解决问题。在市县两级外资企业包保的基础上,今年市局与市贸促会联合成立了外资工作专班,定期开展走访调研,及时帮扶指导。裕安鸿源食品有限公司在外资并购中需要中国驻美领馆证明,在省厅帮助下,经过市县两级商务部门的不懈努力,企业很短时间内办好了几个月没有办好的事,目前外方100万美元资金已到账。三是畅通诉求渠道,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营造规范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保障外资企业合法权益,10月9日出台《六安市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工作办法》。该办法的出台,对畅通外商反映渠道、坚定外商投资信心,增强发展动能,打造优良发展环境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四是加外资双招双引工作,提高外资质量。把外资双招双引作为利用外资第一抓手、第一责任、第一任务,着力将工作重心向外资招引倾斜。11月25日以市开放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出台了《六安市加强外资双招双引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市利用外资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方法途径,制定了外资双招双引工作责任清单,组建了外资双招双引工作专班,全力推动外资双招双引工作。
3.加强指导帮扶,提高保障水平。一是常态化开展走访调研,收集企业诉求。依托外资专班和外商投诉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走访调研,全面收集企业反映的问题,每月向省厅报送外资问题台账、每两个月报送外商投诉工作情况,积极协调上级及有关部门处理。二是为外籍商务人员入境提供指导服务。联络省厅和市外办,为外籍商务人员入境开展业务洽谈、合同谈判、考察交流和技术帮助提供全程服务,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外籍人员入境疫情防控和服务保障工作,确保外籍人员在手续合法情况下及时入境、快速开展工作。三是加强培训指导,提升业务素质。多次邀请省厅业务处室专家领导来我市就利用外资、开发区升级、自贸区建设等方面开展调研指导。对我市在利用外资、外资统计、外资诉求和外资产业政策以及开发区转型升级、开发区考核、开发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等方面,省厅专家领导提出了很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地提升措施。
4.加强谋划,积极开展对外交流联系。一是举办六安市与跨国公司对接会。2022年世界制造业大会上,我市签约外企项目2个,投资总额4亿元,比去年1个项目,1亿元投资项目有大幅度提高。为进一步加强外资引进工作,经过精心谋划,在省厅协助下,我市与部分跨国公司成功举办了六安市与跨国公司对接会。十多家世界500强和境外商协会高管和代表参加了对接会,威立雅(中国)环境服务有限公司对投资六安意愿较强,目前正在对接洽谈中。二是谋划明年组团境外招商。积极响应省商务厅“徽动全球 百团出海”安徽外资招大引强行动方案,指导各县区、市经开区、联动创新区找准自身优势和主攻方向,“按图索骥”列出外资企业清单,成立5支境外招商小分队,赴日韩、欧洲、美国、香港和东南亚开展常态化招商。
5.对标对表,积极推进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的联动建设。4月6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六安联动创新区正式获得批准;8月11日,我市《联动创新区实施方案》也获得了批准。至此,我市联动创新区步入了正式实施阶段。目前,我市正在对278项国家改革试点经验成果、44项省级试点事项开展复制推广;对212项省级赋权事项清单和54项“证照分离”改革事项梳理,形成我市首批赋权清单共170项,积极争取省级赋权。
6.提质增效,加大对国家级开发区培育发展力度。今年以来,我们根据开发区发展变化,积极研究,建言献策,提请市政府召开开发区专题会、协调会、推进会。市政府对国家级开发区提质增效、对拟升级的舒城、霍山开发区争先进位进行了安排部署。在分析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地提升措施,要求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站位、对标对表着力攻坚克难、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活力、加强服务指导形成工作合力以及压实责任,加强调度等并结合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代表的提案建议,加强与各县区的沟通和交流,提出具体工作措施,着力推动开发区工作上台阶。
二、存在的问题
(一)直接投资不足。2021年,我市6.78亿美元利用外资中,主要为外商境内投资再投资(省口径),占全省3.5%。而商务部口径直接利用外资(FDI)只有674万美元,全省占比仅0.36%,省口径与部口径占比相差十倍。截止11月,我市直接利用外资(FDI)1049万美元。直接投资不足,是我市利用外资最大的短板。
(二)主体不足质量不优。截止2021年末,我市外资企业120家,其中正常经营的不足六成。在存量的外资企业中,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只有44家,占总数的37.6 %,大部分为小微企业。今年1-11月,在新设18家外资企业中,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只有4家,占22.2%,其他都在1000万美元以下,其中100万美元以下的有6家。主体不足质量不优,是利用外资最大的弱项。
(三)外资来源渠道较窄。在全市120家外资企业中,港澳台资71家,占外资企业的60.9 %,发达国家仅占15%左右。在今年新设的18家外资企业中,欧美日发达国家仅占4家。外资来源渠道较窄是利用外资最大的劣势。
(四)联动创新区动能不足。联动创新区更多存在概念层面,在整体推进自贸联动区工作中,缺乏上层精准指导,各单位和片区对于工作如何开展缺乏准确理解和详细计划。其载体功能比较弱,要素集聚比较差,人才、智力、环境等制约因素比较大。且由于我市不是自由贸易区试点区域,省给予的政策有限,和试点区域存在一定差距。成员单位主要是执行部门,能够推出原创性的管理和服务措施不多,难以形成原创新成果。另外,联动创新区在实施过程中,各成员单位注重自身工作推进,在协同创新、系统创新方面,缺乏牵引,创新合成度不高。
三、2023工作谋划
(一)加强项目谋划。投资为纲、项目为王。没有外资项目,就没有利用外资。要工作围绕任务转、任务围绕项目走。把项目作为利用外资的核心的核心、基础的基础,要围绕项目抓外资、围绕项目抓工作、围绕项目抓方法。要全面摸排全年拟到资、投产、签约和洽谈的项目,分门别类,做好跟踪对接服务,专人联系、专人负责。
(二)紧盯目标任务。以目标任务为导向,紧盯商务经济考核指标和发展指标,重点围绕“利用外资、对外投资和自贸区联动发展”等重点工作,细化工作措施,强化工作调度,明确工作责任,突出目标导向,把任务分解到县区、到企业、到项目。按照时间节点、一茬接一茬,稳步推进,确保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三)积极开展稳外资。常态化开展外资企业走访活动,重点围绕企业发展的融资、用地、用工等要素制约问题,精准帮扶,提振外商投资信心。认真贯彻落实稳外资各项政策,用足用活惠企政策。研究出台新的外资激励政策,发挥激励资金杠杆和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外商投诉机制,帮助外资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加强外资企业调研,全面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努力稳住外资基本盘。
(四)强化对外招商活动。用足用好世界制造业大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进口博览会等各类展会平台,强化招商引资功能。支持围绕本地特色产业,提升中国(六安)国际羽绒博览会品牌效应。紧密加强与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省侨联、省工商联、省台办等单位的联系,将侨商、台商作为我市引进外资的重点对象;寻求省商务厅、省贸促会等支持,建立与跨国公司、境外驻华机构、境外商协会的联系渠道,紧紧抓住当前欧洲制造业向我国迁入的有利时机,力争进入更多的世界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
(五)强培训提素质。全面提升基层商务人员业务素质。以实施新的外商统计制度为依托,全面贯彻新的外资统计制度,加强新的外资统计的基层指导和辅导。积极研究新的统计制度下利用外资工作,找出发展之道和发展之要。对外资的在引进注册、资金注入和落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开展针对性地指导和培训,努力造就一批懂经济、懂外资、能力强的商务人才干部队伍。
(六)强化平台赋能建设。一是强化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各省级开发区平台和导向作用,抓好中新(舒城)国际合作食品产业园建设,继续指导舒城、霍山开发区做好升级国家级开发区培育工作;二是加强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建设。以复制推广和落实赋权事项为重点,成立工作专班,加强联动学习,围绕三年目标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抓提升,促进联动创新区全面发展。